第七届天琴空间科学任务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2024年4月25日至26日,第七届天琴空间科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召开,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香港中文大学郑家纯国际会议中心,共商引力波探测天琴空间科学任务。

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院士在大会致辞中介绍了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始于天琴计划提出的2014年,“我们把这个引力波探测项目命名为‘天琴’,就像把竖琴放到太空中一样,由大自然通过引力波演奏”。罗俊院士所作的题为《天琴计划:引力波探测中国方案》报告中指出,天琴计划的轨道设计,使其面临着更复杂的重力环境、热环境、等离子体环境,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同样也使得天琴计划具有更短的部署时间、更稳定的星座构型、更高的轨道确定精度、更快的数据传输等优势。

会议共有30个口头报告,围绕如何在地心高轨开展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意义、天琴计划的科学目标、天琴计划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设有海报展示区,共50份海报参展,聚焦引力波空间探测研究。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天琴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自2014年天琴计划提出以来,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先后在武汉、珠海、广州等地召开。本届会议在香港召开,旨在促进合作交流,推进空间引力波探测相关科学前沿问题和关键探测技术的攻关,争取早日实现人类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的突破,为人类打开探索宇宙最关键的毫赫兹频段引力波探测的新窗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天琴计划:

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被誉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打开0.1mHz-1Hz的引力波探测窗口,回答宇宙中大质量黑洞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